(疫情之前,遠得要命的南美洲
2019@麥德林‧哥倫比亞,US1=Cop2.900、NT1=Cop100;
2022◎US1=Cop4.900、NT1=Cop150)
昔日的毒梟大城
行前查過麥德林Medellín的旅遊資訊,事實上實在沒什麼能吸引人眼球的特色景點照片,若不是因為旅行出發前為了便宜機票而預訂的航班時間、導致只是路過哥倫比亞卻不小心停留了太多天,而在首都波哥大待久了旅遊興致也開始感到意興闌珊。
如果是時間不多的過路旅人,在完成麥德林郊外的「瓜塔佩巨岩及彩繪小鎮」一日或二日遊行程,前後利用夜行巴士往返於波哥大,雖然有點累但安排上還算可行,不用特地繞進麥德林市區停留,似乎也不會太過可惜。
不過我此行停留的天數相當充裕,便還是趁著造訪瓜塔佩小鎮之餘、在返回波哥大之前安排順遊走訪麥德林兩天。
這座終年氣候宜人的高海拔春城,早在危險的幫派勢力和猖獗的毒品活動影響而臭名昭彰之前,就因農村移民的大量湧入、快速發展並逐步佔據填滿了城鎮邊界的幾處河谷地與山坡上,簡陋堆砌的棚架平房範圍廣泛,使得麥德林成為哥倫比亞地位重要且組成複雜的一座大型城市。
後來在當地的黑幫組織不斷壯大、與大毒梟Pablo的囂張惡毒作派,這座城市一度成為世界上最具惡名的毒梟基地;在很長的時間裡,城市各處充滿毒品與暴力、當地居民生活在恐懼之中。
甚至在毒梟頭頭Pablo被拔除以後,還是因為社會資源的不對等、以及當地人民極為懸殊的貧富差距,產生的社會暴力問題仍在麥德林的城市角落不斷上演。
被公眾運輸翻轉的典範
還好在近20年間,經過一批有遠見、執行成效顯著的城市改造者不斷地努力,曾經惡名遠播的麥德林,如今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劇烈變化。
其中最為顯著的創建,大概屬「麥德林地鐵」及「城市纜車系統」的開通,這項逐步發展的城市區域系統,成了串連城市與其邊界地區的大規模交通網絡,極大幅度地改善了城市勞工與當地居民的通勤時間,並改變了居民的生存方式;同時也串接起曾經難以聯繫、宛如分屬兩個不同世界的貧窮與富裕地區。
產生的影響不只在社會或是文化方面的翻轉,進一步吸引了不只國內的、甚至還有國際的旅客感到好奇;從前就連本地人都不敢輕易前往的山區邊界城鎮,現在卻是每天都有慕名的遊客搭乘地鐵、再利用免費轉乘的纜車上山,就為了親眼一睹這個蛻變的城市。
麥德林的城市交通系統,包含大範圍覆蓋的地鐵、有軌電車、纜車及公共巴士,而多數的一般遊客,通常只會利用到地鐵和纜車。
以地鐵A線為主軸,貫穿城市南北的幾個主要站點:
◆Caribe:連接巴士北站,往返波哥大、瓜塔佩或其他城市的聯絡巴士都在北站搭乘。
◆Parque Berrío:受惠於出生麥德林的著名藝術家Fernando Botero的捐贈,在市中心舊城區的指標性廣場Plaza Botero附近走訪,可以看到20多件的巨型銅製雕塑,圓滾滾的形象實在別具風格。
而廣場旁的Museo de Antioquia,也同時典藏了Botero的大量作品(票價Cop21.000)。
◆San Antonio:A線換乘地鐵B線、或是有軌電車T線的重要轉乘站。從Plaza Botero一路散步至附近的廣場,也可看到Botero的作品矗立於此,被摧毀與重製的胖鳥雕塑並列著,象徵犯罪的歷史與如今的重生;可惜此處的維護與人流比起Plaza Botero差太多了。
◆Poblado:麥德林的富人區,同時也是多數人較為推薦的住宿區位;區內街道林蔭扶疏井然有序、建築風格典雅有致,漫步期間的感受與城內的其他地方迥然不同。
而目前運行的纜車路線有6條,除了以旅遊為導向的L線(有不同收費標準),其他5條皆為聯絡山區城鎮的交通路線。
K線與P線從地鐵A線Acevedo站、分別朝東和西的方向延伸,J線從地鐵B線San Javier站換乘;H線與M線則是分別在Oriente站、及Miraflores站,銜接到有軌電車T線。
搭乘纜車上山、可以一覽沿線經過的房舍屋瓦,是能俯瞰麥德林樣貌的一種方式。位於市中心北邊的K線是最早建造並開通的路線,轉搭纜車到達Santo Domingo山頂,是一處改變極大的貧民區域,親自到訪走過一遭、進入當地居民的生活區域,是最能體悟到公眾交通與公共建築(如圖書館及文化中心等)所帶來的影響與社區凝聚力。
或選擇前往市中心西邊的J線起點、San Javier站附近的Comuna Trece(第13區),這裡曾經是麥德林最危險的地方之一,如今卻是轉型最為成功的一處藝術街區。
乘坐纜車到達終點站,通常在站前會有設置的瞭望公園,地勢較高視野非常遼闊,也是觀賞城市風景的好去處。
而公眾交通的收費方式非常簡化,只要不出站無論距離多遠、轉乘多少次,都只收單程票價(2022年Cop2.930),為了環保訴求、利用記名的Cívica卡票價還會更優惠;雖然首次申辦免收費用,不過要到特定地點並提供個人資訊辦理,對於只是短暫停留的旅客來說還是稍嫌麻煩。
若是能大致估算使用的次數,透過人工櫃台直接購買相對應次數的金額、並儲值在同一張票卡內多次利用(n回票),還是能省去多次排隊購票的麻煩與時間,使用上倒是滿方便的。
第13區walking tour
對於前面提到的幾處轉型成功的貧民社區、以及纜車沿線的站點是否適合旅人自行前往,稍微有分歧的意見;而我個人感覺只要不是一人獨行、停留時間不要到太晚,還有不要太過偏離該社區的公共建築區域(人較多的地方),確實不用太過緊張。
參加walking tour走訪當地大街小巷,是初步認識一個新到訪城鎮的選擇,也是滿多人喜歡的方式;有些旅人甚至會專門挑選免費的導覽參加,最後再依過程體驗的感受或內容喜好的程度,給予小額的鼓勵服務Tips。
而跟著團走對我來說,多數時是痛苦的;個人比較習慣行前做點功課和規劃,到了旅遊地點再依當下情形即興調整、隨興亂走,遇到有興趣的隨意多加停留,看了不滿意的轉頭就走。
不過此次停留麥德林,一路上沒遇到有緣同行的旅伴,加上行前對當地所謂「第13區」也沒什麼概念,為了顧慮安全性,便臨時起意先預訂了隔天下午出發的Comuna Trece free walking tour,打算跟著當地人導遊一起走。
上午先去Plaza Botero看過為數不少、圓滾滾的各式巨大雕塑,廣場上聚集了不少想與銅像合影的各地遊客;之後繼續在舊城區幾處街區廣場遊走,不過實在沒有太多其他獨特之處。
終於閒晃到了下午導覽行程的預定時間,參團的旅客和導遊在地鐵B線、San Javier站約好的定點碰頭。
參團的人數大約有10多人還不算少;導遊提到我應該是他帶團第一個遇到的台灣旅人,但其實他才是我第一次參加walking tour的導遊。
跟著當地人導遊一起大約3小時的走訪,偶爾停下來細講當地歷史故事、解說隨處可見的彩繪壁畫,並分享他們想自己做些什麼、政府不願意為當地所做的事。
導遊的英文不錯,講解也言之有物、間或夾帶著幽默話語,算是很不錯的一次體驗;可以明顯感覺得出來,他以出生之地所經歷的轉變為榮、並以社區團隊共同創建的藝術成果為傲。
期間我最有同感的是,導遊一再提醒我們,如果遇到當地孩童,可以分享,可以教他們語言、歌唱或是任何其他(並不包括跳舞,在當地人人都是舞棍),但絕對不要給他們錢,只要你給過一次,他們便學會此道,也許從此不去學校,只在街上遊蕩等待下個遊客施捨。
這就是我旅行各地、看過一些旅人隨意施捨時,一直以來的感觸。
除非你能給出一大筆足以改善當地人生活現況的金額,不然最好不要輕易給出這類微薄施捨,你不會知道那些輕易給出的小錢,會怎樣影響與改變當地孩童的價值觀和人生。
而在13區,除了可見大量的街頭牆面塗鴉彩繪,還有一項奇妙而相當便利的設施──修建在室外、長達300多米的六階段有頂手扶電梯;這項看似突兀的現代化設施,卻是大大方便了當地居民的回家之路與改善生活,讓原本需時30多分鐘的陡峭爬坡路途,變成了6分鐘左右的輕鬆搭乘之旅,連野狗都知曉此設施的好處、懂得如何善加利用。
話說回來,雖然這是一次很不錯的導覽(綜合團友建議,給了Cop20.000的Tips),不過如果不是這類特殊地區的走訪,我還是比較喜歡自由亂走;就算沒人跟我解說那些壁畫的原意和背景,但是自由腦補賦予它別樣意義,有時也很有樂趣。
3小時的導覽過後,結伴的旅人大多續留13區繼續走訪,而獨行的旅人則紛紛離去;因為臨近傍晚時分,還得把握時間先搭纜車上山去瞧一瞧。
從J線起點的San Javier站準備搭乘纜車,因為正值當地人的通勤時間,排隊花費了不少時間。
J線一共4個站,單程不過10多分鐘;自前一站到下一站,從高空凌然躍昇、忽爾躍過了一座山頭,更為原始破落的現況空景一覽無遺,13區的門面與背山的後頭,仍舊有著明顯的極大差距!
到了J線終點站天色漸晚,就不特別出站停留,只憑欄遠眺一番、便再搭乘纜車回程。
下山的車廂明顯空了許多,這條開通運行了10多幾年的纜車,乘載了無數邊界居民的生活與就業,也打破了地域的阻隔與限制;作為成功翻轉這座城市樣貌的重要公眾運輸,這些城市纜車和地鐵系統,也許稱得上是麥德林人的驕傲吧?!
下回再訪,也許有機會能看得更多
如果能有人結伴同行,旅人或許可以安排再去搭乘不同的纜車路線,並在起點和終點站的周邊腹地稍微走訪,也許會有機會看到更多麥德林城市角落的翻轉與變化,就像這兩座並列、分別象徵著毀壞與重生的胖鳥雕塑吧。
延伸閱讀》